close
undefined 

要活就要動!印證在老年人「肌少症」的問題上更有道理。正確的動一動,有助於「逆轉」老年人肌肉質量減少的困擾,進而擁有更健康的生活品質。

台灣老年人的肌少症人口有增多之虞!調查發現,50歲以上國人有1∕5(近138萬人)蛋白質攝取不足,1∕10中壯族群也有相同問題,再加上國人仍只有33%的人培養規律運動的習慣,令人擔憂老年人肌少症困擾恐「提前」上身。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最新發現,「肌肉量」(skeletal muscle mass)才是影響老人死亡風險的重要關鍵之一。根據分組研究結果顯示,肌肉量最低的25%老人相較於其他老人,會增加1倍的死亡風險。


老人肌肉量少,死亡風險增1倍

這項研究係針對民國88~89年間「國民營養與健康調查」所訪談的1,512位老人,進行9年的追蹤,分別探討身體質量指數(BMI)與身體肌肉量(skeletal muscle mass)與老人死亡風險的關係。

研究團隊將老人的身體肌肉量區分為4個等份,結果肌肉量最低的這一組死亡率最高,為6.72%(每年)。另外三組的死亡率則沒有明顯的差異,分別為3.76%、3.25% 與3.50%。也就是肌肉量最低的25%的老人,會增加1倍的死亡風險。

研究團隊指出,評估是否有足夠的肌肉量,是區別老人死亡風險高或低的有效工具,應該將身體的肌肉量視為篩選高風險老人的重要指標,而不再是去強調降低或增加BMI或是體重。

肌肉的質量與能力會隨著年齡緩慢下降,特別是在超過50歲以後,肌肉的退化會越來越明顯。研究團隊建議,老年人一定要長期且規律的運動,體能活動方 面,除了要多樣化,更務必考慮納入符合自己能力的肌力或阻抗性訓練的運動。透過適當的肌力訓練,可以有效維持或增加身體的肌肉量。開始做肌肉訓練時,最好 能請教專業復健師,以避免造成運動傷害。


引用至:華人健康網

arrow
arrow

    oldhap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