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因為習慣鄉下生活,母親從來不曾在台北過夜,她根深柢固地認為,台北交通紊亂、吵雜,「不適人居」。

幾周前,母親來台北,竟然整整住了兩周,跌破所有家人的眼鏡,還一直說下次一定還要再來。

行動不方便的她,被推著輪椅出遊,我們搭市公車、捷運一路接駁到淡水往返,發現一路上暢行無阻,各處馬路邊的紅磚道、上下公車及捷運,都有專為身障及老人設想的設施及服務人員。

我在台北讀書、創業近30年, 已經算是一個「台北人」了。這麼多年長期觀察台北的改變和進步,一直認為台北是一個對老人及小孩友善的城市,各項硬體設施都照顧到老幼婦孺的需要和不便。 但除了硬體設施外,隨著人口老化的速度劇增,相關照護體系及制度均需要同步到位,才能夠迎接一個「高齡社會」的來臨。

高齡長者適應困難
內政部在今年1月公布國內人口結構分析指出,台灣老化指數達76.2%,超越美韓星馬,更較全世界平均30.77%及開發中國家平均20.69%為高,不 過尚低於多數已開發國家。內政部同時也公布國人平均壽命的最新統計,民國101年國人平均壽命達79.51歲,其中男性為76.43歲,女性為82.82 歲。

平均壽命延長,原是進步國家的重要指標之一,但目前高齡化卻被視為可 能將衍生為嚴重社會問題的徵兆。

由於失能、衰竭、貧窮、疾病、孤獨、喪亡易發生在高齡者身上,使社會普遍對高齡者產生負面印象,認為高齡者是社會的負擔, 使高齡者易受到年齡歧視,忽略高齡者的心理感受,也導致高齡者發生社會適應困難的問題。

另一個社會問題是「少子化」,少子化現象間接造成家庭結構窄化,多數家庭結構為單身家庭、無子女家庭或只有獨生子女家庭,因此,未來台灣的人口組成將是, 大量的中老年人口及少量的幼年與青壯年人口。少了傳統家庭功能中祖父母輩與子執輩互動,間接壓縮了高齡者參與社會的機會及空間。

上述現象除了代表人力資源替代上的困境,更顯示出本國照護人力嚴重不足的未來,台灣長者的照護問題也將面臨重大挑戰。

在照護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取而代之即 是大量引進外籍勞工,以及如雨後春筍般發展的安養照護機構。但事實上這些替代方案皆有其潛在問題。外籍勞工在語言上的差異,使得照護品質因為溝通不良而下降,加上文化背景不同,無法建立與長者間的親密感,也難有生命經驗分享的喜悅。

安養照護需求大增
至於安養機構,除了素質良莠不齊外,其軟硬體設施尚無法滿足長者的需求,因為傳統子女奉養父母的觀念依舊根深柢固,以及入住安養機構後與原生人際連帶的斷裂,皆使長者難以接受安養機構的生活照護模式。

大部分國人認為最理想高齡後生活為「在宅老化」,且多數高齡者仍喜歡居住於熟悉的社區。惟「在宅老化」及「社區化」必須有完善的配套措施,目前國內居家設施及社區無障礙環境普遍不足。

依高齡者健康狀態,各族群均有不同照護需求。健康狀況良好者,需要「健康促進」活動,如疫苗接種、適度運動、健康飲食、菸害防治、定期疾病篩檢等,以維持良好健康狀態。「亞健康」族群,係指身體輕微異常,未達慢性病階段;透過正確飲食與運動,戒菸、適量飲酒等,將可由亞健康回到健康或發現慢性病早期治療。 而慢性病照護,需要居家自我照護,結合整合式照護服務,如:遠距照護服務等。其他需求像急性醫療照護服務、亞急性期照護、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等。

另一個迫切的問題
歐美等國大多是在躋身已開發國家之林好幾年後才邁入高齡人口社會。這些國家有相對充裕的資源及時間,針對變化中的社會趨勢研擬對策,並在政策發展中,逐步修正出最適切的解決方式。

相對而言,台灣卻沒有如此樂觀的前景,因為我們在邁入已開發國家之列後,隨即面臨高齡化的人口結構轉變。這代表國家基礎建設尚未穩固,台灣將較歐美國家缺乏更多可面對高齡社會的軟硬體設施,讓問題更為棘手。

當代經濟學家薩克斯,在他的新書《文明的代價》(天下文化)中,引證神學家昆恩提出全球倫理的觀念,提議「人道就是所有經濟行為的倫理量尺」、「讓人活得有尊嚴」。

薩克斯進一步列舉重要倫理法則,「對別人的尊重與容忍、生存權及其發展、自然環境的永續經營、法治、公平分配與團結;誠實與相互依賴及尊重等」。
薩克斯被稱為最具人道情懷的當代經濟學家,他所描繪的理想國度是,除了自由市場經濟外,強調政府在國家追求繁榮、公平及永續的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回頭看國內人口老化所帶來照護議題,以及對政治、經濟及社會所造成可能的衝擊、影響,都需要提早準備因應。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責任,絕對是責無旁貸的,這恐怕是政府在衝刺短期「有感」經濟外,另一個迫切的議題。



(作者是哈佛健康事業董事長)

消息來源:【經濟日報╱王欽堂】2013.12.25

arrow
arrow

    oldhap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